葡萄炭疽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葡萄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,病穗率达50%以上,严重时甚至高达70%左右,给葡萄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。那么,葡萄炭疽病有哪些症状呢?如何防治葡萄炭疽病呢?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,详情如下:
1、症状
主要危害着色或近成熟的果实,造成果粒腐烂。也可危害幼果、叶片、叶柄、果柄、穗轴和卷须等,大多为潜伏侵染,不表现明显症状。着色后的果粒发病,初在果面产生针头大小褐色圆形的小斑点,后来斑点逐渐扩大,并凹陷,在表面逐渐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。当天气潮湿时,病斑上长出粉红色粘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块,发病严重时,病斑可以扩展到半个或整个果面,果粒软腐,易脱落,或逐渐干缩成为僵果。果梗及穗轴产生暗褐色长圆形凹陷病斑,影响果穗生长或使果粒干瘪。
2、病原
葡萄炭疽病的病原为围小丛壳菌,属子囊菌亚门、小丛壳属,我国尚未发现。常见的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,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。该菌寄主繁多,异名有600个。分生孢子盘黑色,分生孢子梗无色,单胞,圆筒形或棍棒形,大小(12~26)μm×(3.5~4)μm。分生孢子无色,单胞,圆筒形或椭圆形,大小(10.3~15)μm×(3.3~4.7)μm。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~29 ℃,最高为36~37 ℃,最低为8~9 ℃。
3、发病规律
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受侵染的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、叶痕、病果等部位,以及以分生孢子盘在枯枝、落叶、烂果等病残组织上越冬。翌春环境条件适宜时,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,通过风雨、昆虫、传到果穗上,引起初次侵染。分生孢子可直接侵入果皮或通过皮孔、伤口侵入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点,一般在幼果期侵入。侵染后,大多数不表现症状,到果实着色期才表现症状。着色期后侵染的病菌,潜育期只有4~6 d。该病有多次再侵染。一般年份,病害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,7~8月果实成熟时,病害进入盛发期。降雨、栽培、品种及土壤条件等都与病害流行密切相关。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。果园排水不良,地势低洼,架式过低,蔓叶过密,通风透光不良,田间湿度大、病残体清除不彻底等有利于发病。葡萄不同品种抗性差异明显,一般果皮薄的品种较感病,早熟品种有避病作用,晚熟品种发病较重。欧亚种感病,欧美杂交种抗病。感病较重的品种有:巨峰、吉姆沙、季米亚特、无核白、亚历山大、白鸡心、保尔加尔、葡萄园皇后、沙巴珍珠、玫瑰香和龙眼等;感病较轻的品种有:黑虎香、意大利、烟台紫、蜜紫、小红玫瑰、巴米特、水晶和构叶等;抗病的品种有:赛必尔2007、赛必尔2003和刺葡萄等。
4、防治方法
4.1 清除菌源
受侵染的枝梢、叶痕以及各种病残组织的越冬病菌是炭疽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,应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留在植株上的枝梢、穗梗、僵果、卷须等,并把落于地面的果穗、残蔓、枯叶等彻底清除,集中烧毁,减少果园菌源。
4.2 加强栽培管理
生长期要及时摘心绑蔓,使果园通风透光,同时摘除副梢,防止树冠过于郁闭,以减轻病害的发生和蔓延。合理施肥,氮、磷、钾应适当配合,增施钾肥,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。同时要注意合理排灌,降低果园湿度,降低发病程度。
4.3 果实套袋
对高度感病品种或发病严重地区,可在幼果期进行套袋。果穗套袋可明显减少炭疽病的发生,应广泛提倡采用。
4.4 药剂防治
春天葡萄萌动前,喷洒40 %福美双100倍液或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药液铲除越冬菌源。开花后是防止炭疽病浸染的关键时期,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,每隔15 d喷1次药,共喷3~4次。常用药剂有:喷克、科博600倍液,50 %退菌特800~1 000倍液、1∶0.5∶200半量式波尔多液、50 %托布津500倍液、75 %百菌清500~800倍液和50 %多菌灵600~800倍液或多菌灵—井冈霉素800倍液。须注意退菌特是一种残效期较长的药剂,采收前1个月必须停止使用。